DB4101∕T 119-2024 中华经典吟诵推广服务规范(郑州市)

ID

B82AC46CC5694D1E9EA6DB7B3D000A85

文件大小(MB)

0.27

页数:

11

文件格式:

pdf

日期:

2024/10/20

购买:

购买或下载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ICS,01.040.9,CCS,A 16 4101,郑州市地方标准,DB4101/T 119—2024,中华经典吟诵推广服务规范,2024 - 08 - 16发布,2024 - 11 - 16实施,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DB4101/T 119—2024,I,目次,前言 II,引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基本要求 1,5 人员要求 2,6 服务流程 2,7 服务内容 3,8 评价与改进 3,参考文献 5,DB4101/T 119—2024,I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提出,本文件由郑州市传统文化推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ZZTC17)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先锋国学文化研究院、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吟诵教学法专业委员会、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河南少年先锋学校、河南惠迪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任晓林、徐健顺、李志华、赵萍萍、李耘、吴铮、李宏勇、裴洪斌、李艳、范媛媛、魏丹、黄建峰、岳亮亮、程进军、孙红强、王海英、李青,DB4101/T 119—2024,III,引言,中华吟诵是学习中华经典最基本的方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华吟诵在古代也被统称为“读”。1941年,为避免与现代朗读、诵读、阅读的“读”相混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等先生将之改名为“吟诵”。2009年,经国家相关部委批复,将中华经典的传统读书法定名为“中华吟诵”,简称“吟诵”,推广中华吟诵,是要立足中华经典文本,在遵循中华经典吟诵规则的基础上,以普通话吟诵为基准,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的重要作用,普通话吟诵的规则与传统吟诵一致。《论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历朝历代的吟诵皆使用当代雅言,所以现今提倡使用当代雅言即普通话来呈现不同风格的吟诵,吟诵讲求“声韵涵义”之根本,吟诵的目的是把中华经典的涵义真实完整深刻地传达出来。吟诵同时要遵循“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模进对称、虚实重长、文读语音、腔音唱法”的吟诵规则,用中国读书方式和教育智慧,来实现对原典的真实理解、韵味的深入体会以及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目前,中华吟诵已纳入教育部、国家语委的“十三五”“十四五”工作规划、“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国家统编版语文教材和教参。用中华吟诵读书法学习中华经典,能够挖掘与诠释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能充分实现中华文化精神的内化,引领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更好地熟悉诗词歌赋、亲近中华经典,更加广泛深入地领悟中华思想理念,DB4101/T 119—2024,1,中华经典吟诵推广服务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中华经典吟诵推广服务的基本要求、人员要求、服务流程、服务内容、评价与改进,本文件适用于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力量参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以及学校、社区的中华经典吟诵推广服务,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中华经典,中华文化的典范性著作,是经过时间淘漉、被历代文人广为传诵的优秀作品,3.2,吟诵,中华吟诵的简称,是中华传统读书法,具体方式包含:歌、唱、吟、咏、诵、念、哦、叹、哼、呻、讽、背等。“吟”指有旋律的读法,“诵”指没有旋律的读法,4 基本要求,4.1,通过中华经典吟诵活动的组织和推广,引领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更好地熟悉亲近中华经典,把经典人文精神融入生活,推动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4.2,应遵循自我学习、推广普及、传承文化的基本原则,4.3,政府主导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要把吟诵活动作为公共文化活动中的重要内容进行推广,4.4,可依托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结合经典诵读及文化沙龙的文化互动方式,推进中华经典吟诵全面普及与推广,4.5,积极构建“互联网+吟诵推广服务”的新模式,将经典吟诵的数字化资源嵌入公共服务云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推进中华经典吟诵推广服务信息化建设,4.6,可由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委托中华经典吟诵专业服务组织负责组织实施,也可由相关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直接招募专业吟诵教学师资团队参与实施,4.7,鼓励学校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同开展中华经典吟诵学习和展示交流活动,4.8,在推广服务过程中可融入中华传统的礼仪、服饰和音乐等元素,DB4101/T 119—2024,2,4.9,应结合国家倡导的“全民阅读”,河南省的“书香河南”工作推进,线上、线下共同推广,5 人员要求,5.1,吟诵教学人员应具备吟诵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5.2,服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推广服务能力,5.3,定期对服务人员开展吟诵基础知识、吟诵规则、服务流程、推广规范等内容的业务培训,5.4,培训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专题讲座、研讨交流、实践观摩等,5.5,鼓励文化志愿者参与吟诵文化的传承与推广,6 服务流程,6.1 制定计划,6.1.1,制定经典吟诵推广服务活动计划应满足下列要求:,a),应在充分体现先进性、文化性、地域性、科学性、的前提下,考虑传统与现代结合、国内与国际结合,发掘活动的优势与创新;,b),应体现服务推广的均等性,关注未成年人、青少年、老年人等群体的接受方式;,c),应考虑根据活动规模、活动……

……